7月3日至5日,新闻传播学院“传畲乡非遗薪火,绘乡村振兴画卷”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华安县高安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围绕红色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发展、民族文化挖掘与乡村振兴等主题,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宣传推广,助力乡村发展,展现青年担当。
实践队首站来到高安镇联春楼,这座始建于1828年的防御型建筑见证了华南游击队的浴血奋战。在讲解员邹德龙的引导下,队员们触摸斑驳的墙体,采集口述史料,深入了解革命岁月,感受到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实践队通过专业能力,将这些珍贵的红色故事通过镜头和文字传播出去,践行青年“讲好故事”的使命,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在高安镇邦都村,实践队走进葡萄园,拍摄宣传视频,助力农产品推广。队员们穿梭于藤架之间,用镜头捕捉晶莹饱满的葡萄,记录下丰收的喜悦。实践队希望通过镜头记录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一块土地,多份收益”的创新模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进一步提升高安葡萄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实践队来到邦都村的鱼鳞坝,感受生态旅游的魅力。在与村委会副主任邹炎木的访谈中,实践队了解到鱼鳞坝的发展历程以及“一溪两岸”生态建设项目。实践队通过调研,认识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性,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被誉为“闽南小九寨”的九且溪,实践队调研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休闲产业融合发展。当地政府和村民在开发九且溪旅游资源时,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自然风貌。实践队还参观了乐视界山庄和九且山庄,感受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的融合。乐视界山庄依托自然森林环境,创新融合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亲子游乐、休闲度假等功能,打造集“旅、居、业”为一体的特色生态空间。九且山庄则将古厝的青砖黛瓦与现代休闲设施相结合,重构乡村价值,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实践队通过调研,深刻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在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
实践队走进坪水村,探寻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畲族文化活动中心,实践队了解了坪水村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的蝶变历程,深入了解畲族的“风情”文化和“勇毅”精神。实践队还走访了高山茶园,体验茶叶产业,认识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在茶园中,队员们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从采摘、萎凋、揉捻到烘焙,都凝聚着茶农的辛勤劳动和智慧。通过实地走访和亲身体验,队员们对畲乡的茶叶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有了新的认识。
实践队深入畲族村落,通过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探寻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实践队参与了泼水狂欢和篝火晚会,通过直播和现场互动,传播畲族文化习俗,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在泼水狂欢中,队员们与畲族同胞一起泼洒象征吉祥如意的清水,传递真挚祝福;在篝火晚会上,队员们与畲族同胞手拉手共舞,感受民族间的情谊。实践队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深化了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镜头记录文化传承,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从红色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发展、民族文化挖掘等多个方面入手,深入调研,积极宣传,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